Sep 18, 2004

遊蕩者的暗戀

But Not For Me ( Chet Baker )

每當我想起大學時代的愛戀對象,總是會有幾分苦澀......

在大一的歷史課,還抱著好奇的心態正在環顧四週, 正跟同學在對班上的女同學評頭論足到興高采烈的地步時, 從我的左後方視野進入了一個身穿灰色連身洋裝的可愛辮子妹, 天啊,我一直在心裡嘖嘖稱奇,怎麼長成這樣呀????? 心裡頓時覺得好舒服,因為有這麼可愛的辮子妹陪我上課, 真是太幸福了~~

這段是我在大一的花痴軼事,不過暗戀的滋味還挺美的。 台北還不算太大,覺得還會在哪裡相遇,當我遊蕩在街頭, 總是會想起Chet Baker的But Not For Me,哼著哼著竟也耍起感傷來了,大概是Baker那種Cool派蒼涼感的力量太強大,不知不覺地牽引著我的情緒。 可能是因為遊蕩會帶給人一種莫名的孤單,但是有時候也會覺得很自由。

社會學家Simmel有個很有趣的觀察,他認為自從19世紀開始, 城市交通的發達與拓展,使人與人之間的接觸,往往只流於互相對望, 沒有交談,因而使城市的人際關係趨於冷淡,"觀看" 比"聆聽" 重要(我真的覺得城市人好冷漠), 而Benjamin卻進一步以Simmel的理論解釋城市遊蕩者(flaneur)衍生的原因。 他認為"街道" 是遊蕩者的居所,他能把街景變成家居擺設的想像, 看到報攤的時候會當成是私人的圖書館,遇見了咖啡廳的落地窗會想像猶如 家裡的陽台一般,從心裡的結構分析來看,這正是一種推移的幻覺, 同時也是一種對既定空間的反叛。

這樣的格局似乎緊緊掐著我的脖子,城市的孤單關係,也讓遊蕩者們只能觀看, 而不能交談與聆聽。我知道我在街上走著,是為了尋找, 找一個與她神似的背影,在找尋的過程中,我被禁止與人交談, 只能用觀望的方式來確定,就算我找到了她也是不能說話的, 於是我在城市裡不斷地走著,直到有人跟我說話。

後記

本來.....對他萎靡不振的歌聲有點微詞,但是最近看了齣日劇,劇中的片尾曲就是他原唱的but not for me,所以找來聽聽打破我之前的偏見。書上有段寫的還算精準,「他以精純的力量彌補他不夠寬廣的音域」,其實,人們就是愛他這一點吧.....不然到現在就不會有一堆歌手學他那種萎靡的風格。我想,這就是一種是「市場區隔」吧,但是我特別要強調,他的小喇叭吹的可不賴喔.......

*1. Chet Baker(1929-1988), Netherlands,Trumpet, Vocals / Cool, West Coast Jazz
*2. 專輯名稱:The Best of Chet Baker Sings
*3. 酷派是啥??? 大約是1940末至1950年代,由Bop的風格演變而成,但同時也和Bop漸行漸遠。酷派爵士樂是一種較輕柔、甜美的風格,當時又以加州的演奏酷派的風氣較勝,因此很多人都以為西岸爵士是與酷派劃上等號的,而在東岸紐約的樂手則是演奏一種名為硬式咆勃(Hard Bop)的曲風。其實,它們之間的界線是模糊的。

0 意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