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p 18, 2004

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

旅美名史學家黃仁宇在其名著「萬曆十五年」一書的首頁有一段這樣的描述:

「這一年陽曆的三月二日,北京城內街道兩邊的冰雪尚未解凍。天氣雖然不算酷寒,但樹枝還沒有發芽,不是戶外活動的良好季節。然而在當日的午餐時分,大街上卻熙熙攘攘。原來是消息傳來,皇帝陛下要舉行午朝大典,文武百官不敢怠慢,立即奔赴皇城。」這段優雅流暢的文字,描繪出如真似幻的歷史場景,而我就在閱讀中,不經意地走入如同小說的情節。

目前坊間不論是小說、電玩都有所謂的「前傳模式」,因此「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」可以視為是「萬曆十五年」的前傳。作者以「大歷史」(macro-history)的觀點,經由此書回溯至公元前中國初期統一的時代,並且深入探討「中國」在中世紀以後為何沒有登上列強的伸展台,反而鎖國的內向意識益加強烈背後的因素,然後銜接其代表作「萬曆十五年」未完成的論題,歸結至今日,擘畫出長時間、遠距離、寬視野的歷史格局,讓我們可以一探中國人謀求改造的艱難軌跡,也展現了作者對民族與土地的深厚情感。從黃仁宇所發表的系列史論可看出,他的寫作風格已經完全擺脫既往的學術論文體制,他往往抓住某個歷史事件即一路鋪陳而下,在科學資料的佐證下,一一還原事件的原貌。這樣一個新的史觀,不再去斤斤計較書中人物短時片面的賢愚得失,而是將重點放在這些過往事蹟與我們今日的處境相互印證,而不再使讀史者有閱讀困難,因為他已藉由文字具體化模糊的歷史想像。

「中國」對其他的種族、國家,甚或文化,是一個具有神秘主義的政治體、文化體,它不僅具有強大的生產力,五千多年所積累的文化資產更是令人心折。按歷史的演進法則,「中國」似乎有成為「世界之中」的傲人實力,但是翻開中國的近代史,竟是充滿著偌大屈辱與激烈衝突。這一段段辛酸的過去,雖不是歷史演進的必然,但是從各朝各代的作為與典章制度仍可以發現軌跡。黃仁宇以資本主義為何不能施行於中國作為本書的楔子,他認為一個國家的歷史,與它的天候地理有很密切的關係,加上很多事情時間上的匯合(timing)。中國因為天候地理的需要,初期統一,實行中央集權,政府扶植無數小自耕農作為當兵納稅的基礎,所以人口密度大,農業採精密耕作,是糧食生產為主業,其他為末業。因此,農民即為兵源,當政權轉移時,多半是由農民革命產生,而也注定中國的朝代遞嬗從此與農業結下不解之緣。

然而,中國這個長期依賴農業系統運作的政治體,卻在西元一八四○年鴉片戰爭開始遭受到嚴重的打擊,資本主義(capitalism)也開始席捲世界舞台。亞當‧斯密提出在增進人民財富時,商業系統優勝於農業系統,換言之,也就是所謂的現代經濟制度。這其中須有三個基本條件的配合:一是資金廣泛的活用,如果我們彼此有剩餘資金,可以集存於銀行,互相挪用,並且在資金進出之間產生虛數,形成信用膨脹;二是產業所有人雇用專業經理人,專業分工;三是屬於服務性質的事業,有如交通、通信、保險等共通使用。而這三個條件之所以能充分發揮,則是商業信用(trust)業經展開,且信用背後必須有法律的支持。如此一來,社會裡的各種經濟因素(包括動產、不動產、勞力和服務)就能彼此交換,私人財產方有絕對保障,社會才能在數字上管理(mathematically management)。當社會資源透過良好的財政制度獲取穩定的財源,國家機器就可以發揮政治制度的管理統籌力量,就算原本不是世界中心的叢爾小國,也能一舉成為世界的中心。反觀「中國」從古至今一直處在農業革命的循環裡,而沒有從朝祚的起迄領悟到另一種系統的可能,所以也埋下近代中國的悲情種子。

此書並非針對某段史事或某個人物過往的功過評鑑,而是作者從自身的生命經驗出發,補捉生活中的體驗與感受,隨時補充他的史觀,不斷地與歷史交叉辯證。不僅這樣的書寫使的可讀性提高不少,更讓史學有了實用的價值,可以對目前的政策提出針砭之道。作者不僅時時省察過往,更對未來抱持著開放性,例如:像交通問題,如果不事先有汽車,或有了汽車闖了幾次禍之後,怎麼會知道道路應該如何規劃?紅綠燈該如何設置?允許曖昧渾沌不明的狀態存在,是作者對於歷史演進的正面思考,衝突不見得有害於發展,反而是跨越藩籬的契機。

不論是古老的中國,甚至是西方新興的強權亦然,兩方皆在不斷地修正中,逐步擘劃比當時「現況」更佳的解決方案,然而會演變成中國近代的內向性及非競爭性,乍看下或許是農業問題的懸而未決,但是事實上仍是由許多複雜的因素匯合而成,當我們經由歷史的回顧與省視。「大歷史」的觀點不僅可以釐清脈絡,更可以使歷史這個「超文本」有了清楚的前因後果,而非單一因素的狹隘解釋。放眼未來,古老的「中國」應該要褪去沈重的包袱,無須再為了過往的挫敗尋找藉口,而是更應該藉由歷史的寬廣視野尋求新世紀「中國」的出口。

「…乘轎的高級官員,還有機會在轎中整理冠帶;徒步的低級官員,從六部衙門到皇城,路程已將近一哩,抵達時喘息未定,也就顧不得再在外表上細加整飾了。」當我們閱讀黃仁宇的「小說歷史」,除了感受與體會時空交會的錯置,應該有一番更積極的作為,即便時局充滿詭譎與不確定,也請不要忽略自身的渺小力量,如同黃仁宇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所流露的堅定,未來必定是美好的!

0 意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