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想一開始聽到爵士樂的那個夜晚,溫暖無比的樂音從此讓我很享受睡前的慵懶片刻。還記得電台播放的是「書包嘴」路易斯.阿姆斯壯(Louis Armstrong)演唱的名曲「多麼美好的世界」(What a wonderful world),以及「月河」(Moon River),不僅是家喻戶曉的標準曲目,甚至在廣告裡也時有所「聞」。之後,爵士樂竟也意外地成為我最鍾愛的調調,因為聽不膩的音樂實在很少,自此我就墜入音樂血拼的無底深淵。 前一陣子,我在搜尋節目頻道時,偶然發現了「月光森林」。雖然這齣本土自製的偶像劇沒有十分吸引我,但是我還是被它的英文劇名「Fly Me To The Moon」引發了好奇。儘管中英文劇名差距頗大,但這可是一首爵士樂的經典曲目,有無數的樂手、歌手曾經演奏過,並且更是電影、廣告配樂的TOP 10。好奇之餘,我還是立即找張唱片來過過癮,因為演奏(唱)者過多,就隨機選擇由安妮塔.歐黛(Anita O`day)所演唱的版本。或許聽過爵士樂的大多數人對這位歌手比較沒有印象,但是她獨特的順暢感仍然是我心目中爵士女伶的前幾名,就如同其他樂手及歌手有著自己獨特的聲音,而成為樂迷心中永遠珍藏的音樂瑰寶。
其實,根據一些書上或官方的定義,爵士樂有著三種元素:搖擺(Swing)、即興(Improvisation)、可辨別的聲音(Distinctive Voices)。但是它最讓我覺得特別的是一種來自音樂形式的解放,也就是即興的組合總是可以令人出乎意料,而聆聽者與表演者在溝通中可以獲得莫大的自由,因為音樂的意義在於從樂音的開始到結束整個詮釋的過程。當我在聆聽的時候,彷彿如風一般可以飛向月光,乘著五線譜延伸的翅膀,遨遊幻想與真實的臨界點。
另外,爵士樂的即興感更可以解釋為一種全然的隨機性,就如同我在追尋「月光森林」的英文劇名一樣,這樣的不可預期,加深了音樂欣賞的樂趣。除此之外,聆聽爵士樂還可以進行一些相關社會背景資料的閱讀,不僅了解樂手所身處的時代,更可以一窺樂風的流變。甚至,我還會定期舉行樂手的蒐集接力,從某一唱片的樂手組合中,在選出下一位準備聆聽的作品;或者蒐集我喜愛的樂器種類、樂手、音樂廠牌等等,這些音樂遊戲讓我對爵士樂有著無窮的喜愛。 或許,就是這個好夥伴,我的軍旅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,縱使平日繁忙的公務及任務,只要睡前聽上一兩曲,隔天我就可以恢復往日的神采奕奕。我在每天的生活中尋找爵士樂的感覺,或許又是個偶然與巧合,然而充滿「出乎意料」的人生至少比一成不變活的精彩的多。
補充說明
這時候快要到中秋節了,由於軍中長官對中秋晚會挺重視的,當政戰的就得要忙的天昏地暗,不過為了掙些稿費充當交通基金,還是趕出了一篇。兩年都在外地,看著月圓的心情很怪,也許只有當兵的時候才會賞賞月吧~~XD
About Digital Third Place
Sep 18, 2004
月與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0 意見:
Post a Comment